先祈求老家不要下大雨,刮大风,不然到手的收成就损失惨重了。
昨天母亲打电话过来,说马上要收麦子,时间过的真快,5.1劳动节回家的时候,麦芒还软软的,青青的呢。愈加的感叹自然的力量、四季、节气的规律。
说起收麦子,其实对我来讲简直可以说是个灾难,因为从小我就对麦芒过敏,虽然小时候硬着头皮拿镰刀进过麦地,但多数时间都得带着厚厚的手套,不然手上,胳膊上都是麦叶子拉的印子,晚上整个手、手臂,腿上都会奇痒无比,发出一片片小疙瘩。我母亲常说:我不是种地的命。现在看来是被她说准了,也许这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吧,不合适的时候,为了改变无法接受的现实,只有努力争取另一种生活。
从上了高中后,基本上很少在收麦子的时候帮到父母了,高中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多,父母也不忍心。大学之后就更难说回去就回去了,来来回回的路费够父母半亩地的收成了。大学之后,就一直在上海,更心有余力不足。好在,最近几年联合收割机普及之后,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拿着镰刀一缕缕割下来,然后地板车拉到“场里”,再用拖拉机(很小的时候是牛)挂上铁磙(牛用石磙),然后靠日晒,靠人力+风力将小麦粒收到麻袋。另外,家里还有姐夫等亲戚帮忙,所幸的是父母种着的近10亩农田,能够应付过来。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而父亲从年轻时就开始挑起整个家庭的大梁,是个种庄稼的好手。但岁月不饶人,我都不敢想象10年以后,哪怕5年以后,他们还能应付吗?那时的我是否做好了准备让他们颐养晚年,来上海过过没有农田,没有鸡鸭鹅的日子?
我的同学、同事中有太多这种:子女在外,父母依然孤守农村。父母来到城市,住不惯,吃不惯,而我们已经不再能回到农村的生活习惯。各种已显现的和潜在的矛盾都已经发生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生。而我们中的不少人,依然在奋斗的路上,依然距离在城里立足还有很大距离,但此时,我们不能因为能力不足,金钱不够,时间仓促而疏忽了父母,有句话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不能想着要等到大富大贵,发迹之后才来行孝,那时我们有机会等到,但我们的父母未必。
道理虽如此,不能回去帮忙,干着急。索性回忆一下美好的收麦场景
1、在麦场光着脚丫,一趟趟的趟麦子
2、帮大人撑口袋,忍着一股土腥味,扭着头,摒住呼吸。
3、快下雨了,麦秸要先推起来,站在上面踩结实
4、父母在前面拉地板车,我在后面推
5、学父亲扬麦子,高高的抛起,风一吹,麦皮刮跑了,留下麦粒落下
。。。
朴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