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逻辑学比较晦涩的概念,但有一位老板举了个例子,让我瞬间明白了其中的精要。
老板曾经管理的工厂每天需要40多人进行不良品检验,安排手下人设计制作自动检测的设备,中间细节老板也没管, 几个月过去了, 设备做出来了,但实际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啥呢,因为这个不良的标准太难定义完整,自动识别不良的差错率一直挺高。最根本的问题是造成本来不良的没识别出来,弄成良品,卖给客户用在精密仪器里,一旦出问题就会巨额赔偿。
老板了解了细节后,直接让研发推倒重来。丢下一句话:方向不对,内涵和外延没分析好。
最终,研发改变思路,从检验不良改为检验合格,毕竟合格的标准由客户规定,也是有标准的,可以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评定良品。这样做首先质量投诉的赔偿问题就解决了,其次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检测不出来的良品还需要人工来检测,但90%以上的良品机器自动识别了,剩下不足10%全部人工来搞定,最终也节省了90%以上的人工成本。
如果是你,有如下两个选项,你会选哪个?
A、可能的巨额赔偿 + 无人工成品
B、没有质量投诉赔偿风险 + 90%的人工成本降低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
当我们明白这个差别,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应用,多可以事半功倍。